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若尔盖宛如一块镶嵌在川西北边界上瑰丽夺目的绿宝石,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地貌和高寒气候特征,使其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丰富而独特的关键地区之一。
(资料图片)
6月15日,记者沿着248国道一路西行,穿过九曲黄河第一湾,便来到了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高原泥炭沼泽湿地,黑颈鹤最重要的繁殖地——若尔盖湿地花湖。花湖内开满了鲜花,恍如仙境,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而巡护员如科正穿梭在游客中间,拿着望远镜观察着黑颈鹤的一举一动。
若尔盖湿地花湖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是唯一繁殖、生活在高原的鹤类,被誉为“珍禽之冠”。“我今年59岁,在若尔盖守护黑颈鹤15年了。”如科说,每年进入春天,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白雪渐渐消融,黑颈鹤就从云南、贵州等地出发,回到家乡阿坝,在若尔盖繁衍生息。
如科观测黑颈鹤
根据近几年的观测,黑颈鹤大概在每年的3月中旬“回家”,4月底到6月中旬开始产卵、孵化,待到大概11月初的时候再成群结队迁徙到云南、贵州。“每次黑颈鹤回家我都会很高兴,就像‘亲人’回来了一样。”在如科眼里,守护好黑颈鹤,守护好若尔盖花湖湿地,亦是守护黄河的天然蓄水池。
花湖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大自然恩赐的鸟类中转疗养站,素有鸟类的天堂、植物的王国之称,每年为黄河补水量达46亿立方米左右,占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7.58%,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补给区、黄河中下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因此,每年的春、秋季,南往北归、成千上万的水鸟要在花湖停歇,补充能量,也成为了珍稀濒危鸟类迁徙路线的关键节点和中转站。
近年来,若尔盖县把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高寒泥炭沼泽生态系统和黑颈鹤等珍稀物种作为主要保护对象,持续实行禁牧、轮牧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治理措施,把高原湿地打造成了候鸟理想的越冬地和停歇地。
黑颈鹤在湿地上觅食
2022年5月,四川与甘肃共同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获批,对构建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保障黄河上游地区生态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们正在实施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恢复湿地9.7万亩,预计今年六月底完工。”若尔盖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说,通过系统治理修复,花湖水位提升了0.52米,水域面积扩大了435公顷。此外,若尔盖国家公园建设也在有序推进中。
不仅如此,若尔盖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沙化治理,对保护当地草原植被,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更是意义重大。
拥有广袤的高山草原和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很难让人把“沙化”与若尔盖联系起来。“这些地方以前连片的山都是流沙,经过不断治理,现在已经变成了绿洲。”在若尔盖县辖曼镇西仓村治沙点,西仓村村支部书记索郎达吉指着绿意盎然的嘎东山梁告诉记者,以前的荒坡如今已被高山柳沙障编成的网围栏覆盖,将沙化地牢牢“锁”住。
西仓村治沙点成效显著
近年来,面对土地沙化严峻挑战,若尔盖县以沙化治理为重点,针对不同类型的沙地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运用灌草结合、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方式,因地制宜进行了沙化治理。“我们采取‘高山柳沙障+植灌+种草+施肥+围栏+管护’综合治理措施,达到了‘一年阻风固沙,两年植被恢复,三年苗木成活,四年连续管护、五年灌草结合’恢复效果。”若尔盖县林草局有关负责人介绍,“12345沙化治理法”,有效遏制了若尔盖土地沙化趋势,减少了水土流失,提升了水源涵养能力,增强了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同时也实现了固土保肥、碳氧平衡,“增绿、补氧、添景”目标。
治沙,重在“三分治,七分管”。“通过近几年沙化成效监测,沙化年递增率首次出现负增长。”若尔盖县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若尔盖沙化地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沙化治理迎来历史性拐点,沙化土地呈现出“总体好转、局部可控”良好趋势,生态乱象彻底改观。
游人如织
若尔盖县是四川通往西北省区的“北大门”、川西北汉藏文化的“交汇地”、连接川甘青三省的“民族走廊”,享有“中国最美的高寒湿地草原”和“中国黑颈鹤之乡”的美誉,素有“川西北高原的绿洲”和“云端天堂”之称。通过多年的沙化治理,如今的若尔盖正向世人展现着若诗若画的美景。
(四川经济网记者 严易程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