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天空明媚的清晨,赤岸镇水岸社区12幢微网格长胡金标已是满头大汗,他跑上跑下,忙着检查该幢楼的消防设施安全及楼道疏通情况,只为保障楼栋居民平安。胡金标原是赤岸镇晓丰村村民,这些年,他亲历从山区搬至社区、从泥房搬进高楼的幸福蝶变,更见证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便利与高效。生活的点滴变化,都深深印在他的记忆中。
(资料图)
胡金标工作照
胡金标1967年出生于晓丰村,赤岸镇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那时,他一家6口人住在村里的十八间,十八间共住着13户人家,连片的泥堆房里常年传来热闹的声音。
“12岁那年,我开始在生产队里负责割草、牵牛,两毛五分钱一天。”胡金标说。为贴补家用,他还利用空余时间做搬运工。因山村不适合种植水稻与小麦,村里老百姓需挑土豆下山换小麦。所以,挑杉树、毛竹、土豆下山是常事,挑100斤赚1.5元,挑200斤赚3元。胡金标16岁时一次能挑150斤,由于担子太重,每次挑担前,他都得先跪下来,将扁担拿稳后再慢慢起身,从村里下山走7里路,到达毛店为止。长途无轻担,16岁的他已是家里不可或缺的劳动力。
9岁时,胡金标在村里学堂吃的是地瓜叶与米糠;母亲将一头猪腌起来吃一年,只有家里来客人时才能吃肉;潮湿的天气,木质房屋引来许多蜈蚣,一不小心被咬了,要等次日鸡鸣疼痛感才减轻一些;暴雨天满大水,因来不及转移,家里12只鸡淹死了8只;每次下山走路到毛店,都要花费一小时以上……山村生活的艰辛与无奈,深深刻印在胡金标脑海里。
改革开放东风吹,1982年,16岁的胡金标跟着父亲外出打工。当年,胡金标跑到福建南平、温州苍南,从事货运、水产养殖等行业。30岁时,他回到义乌,在农贸城经营淡水鱼批发,还做了珍珠、房地产等生意。
“这些年,我和家人都在外面租房,只有每年春节回山村过年时,才能感受到心安和归属感。”胡金标说。
2017年5月,位于赤岸镇镇区的水岸社区开展异地奔小康抽签分房,胡金标一家抽到4套房子,实现了从山区搬到社区的愿望。装修入住新房的那一天,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吃了顿团圆饭。“终于盼到新房子,做梦都要笑醒了。”胡金标笑着说。除一套自用外,胡金标把另外三套房子卖了,作为生意流动资金,他的生活正迈着大步前进。
2019年,胡金标担任水岸社区12幢微网格长,12幢共有168名住户,他不仅负责楼栋消防安全、垃圾分类、防止高空抛物等宣传工作,还主动与业主沟通,解决邻里纠纷,促进邻里和谐。“能为社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我很满足。”
小区里节奏感十足的广场舞曲、老年活动室传出的戏曲声、花坛椅子上的唠嗑声……和妻子胡宝芳一起住在水岸社区,一日三餐,一年四季,胡金标感到幸福感爆棚。
如今,晓丰村村民都已搬下了山,只留一个村落解乡愁、盼归人。“我们一家人偶尔会回村里,早些年村里捐资做了水泥路,车子能直接开到老家门口,还能和大家在山村露营、烧烤,记得把垃圾带走就行。”胡金标打趣道。